国产亚洲精品AA级在线_欧美国产精品一级二级三级_亚洲AV无码乱码在线观看野外_国产精品乱人伦AV

所在位置:首頁 >> 廉政教育 >> 廉政文化
私欲去方有廉——王陽明"去私欲"哲學思想的廉政價值
發(fā)布日期:2016-01-05 07:30:00    信息來源:中國紀檢監(jiān)察報

? ?王陽明(1472—1528),名守仁,字伯安,號陽明。祖籍余姚(今浙江余姚),后遷至山陰(今浙江紹興)。因曾筑室于會稽陽明洞,又創(chuàng)辦過陽明書院,世稱陽明先生。王陽明的“心學”以反對教條、轉移風氣的姿態(tài)出現(xiàn),在明代中期以后被稱為“王學”,影響很大,還流傳到日本。著作由門人輯成《王文成公全書》三十八卷,其中影響最大、流傳最廣的是《傳習錄》。

  后世良知之學不明,天下之人用其私智以相比軋。是以人各有心,而偏瑣僻陋之見,狡偽陰邪之術,至于不可勝說。外假仁義之名,而內(nèi)以行其自私自利之實,詭辭以阿俗,矯行以干譽。掩人之善而襲以為己長,訐人之私而竊以為己直;忿以相勝而猶謂之徇義,險以相傾而猶謂之疾惡;妒賢忌能而猶自以為公是非,恣情縱欲而猶自以為同好惡。相陵相賊,自其一家骨肉之親,已不能無爾我勝負之意。彼此藩籬之形,而況于天下之大,民物之眾,又何能一體而視之?則無怪于紛紛籍籍,而禍亂相尋于無窮矣!

  ……仆之不肖,何敢以夫子之道為己任?顧其心亦已稍知疾痛之在身,是以彷徨四顧,將求其有助于我者,相與講去其病耳。今誠得豪杰同志之士扶持匡翼,共明良知之學于天下,使天下之人皆知自致其良知,以相安相養(yǎng),去其自私自利之蔽,一洗讒妒勝忿之習,以濟于大同,則仆之狂病,固將脫然以愈,而終免于喪心之患矣,豈不快哉!

——《傳習錄·答聶文蔚》

  儒學的核心價值觀,是倡導如何做圣人、君子、圣賢,反對做小人,“就有道而正焉”?!熬佑饔诹x,小人喻于利”,在儒家文化中,腐敗為小人所為?!熬討训拢∪藨淹?;君子懷刑,小人懷惠”,聲、色、貨、利不應是君子追求的目標,貪戀財貨美色是君子十分鄙棄的行為。明代大儒王陽明繼承并發(fā)揚了儒家學說,建立并實踐了自己的“心學”理論。在物欲橫流、腐敗比較嚴重的大環(huán)境下,作為明朝的高級官員,王陽明不為聲、色、貨、利所誘,做到了廉潔自守,留下了清白之軀,用親身實踐不斷探索和尊崇圣人之道,為后人樹立了清白廉潔的君子典范。他提出的“去私欲、存天理”“致良知”等理論,構建的修身克己的方法體系,對治理當前腐敗仍具有借鑒意義和價值。

  良知摒棄腐敗

  天理、良知是王陽明“心學”的核心命題。王陽明認為“心即理”,天理在各自心中,而不在身外,心外無理、心外無物、心外無事。“身之主宰便是心,心之所發(fā)便是意,意之所在便是物?!蓖蹶柮髟凇秱髁曚洝分刑岢觯骸按诵臒o私欲之蔽,即是天理,不須外面添一分。”天理是每個人固有的本性,天理就是良知,存天理就是致良知。心的本體晶瑩透徹,良知如同太陽一樣,本來就存在。但良知最容易被物欲蒙蔽,“若良知一提醒時,即如白日一出,而魍魎自消矣?!泵總€人要做的只是堅守良知,去掉私欲的障蔽,恢復良知本原而已。天理之外的所有念頭都是私欲。本體只有一個,就是良知,而脫離了良知本體的意識觀念和想法,則是“非本體之念”的“私念”,都應去除克治。在王陽明看來,好色、好利、好名等想法是要去除的私欲,閑思雜慮也是私欲,同樣需要“格”,才能達到“物來順應”、“廓然大公”的修為境界。人只有一心,有時夾私帶偽,有時至純至誠。并沒有完全善的心,也沒有完全惡的心。天理與人欲不能并存。有了人欲就不會見到天理,要見到天理,則必須去掉私欲,去掉心上的污點,回復道心原貌。對此,王陽明說:“良知人人皆有,圣人只是保全,無些障蔽,兢兢業(yè)業(yè),亹亹翼翼,自然不息。”

  良知是社會道德的基石,也是包括反腐敗在內(nèi)的國家治理的根基。正是人的心中存有天理良知,惻隱之心、羞惡之心、辭讓之心、是非之心“人皆有之”,社會才存在共同的道德。“世之君子惟務致其良知,則自能公是非,同好惡,視人猶己,視國猶家,而以天地萬物為一體,求天下無治,不可得矣。古之人所以能見善不啻若己出,見惡不啻若己入,視民之饑溺,猶己之饑溺,而一夫不獲,若己推而納諸溝中者,非故為是而以蘄天下之信己也,務致其良知,求自慊而已矣?!泵總€人的行為都受到社會基本道德的約束和指引。歷史上,甚至現(xiàn)在一些地方仍然沒有法律制度,但這些地方仍然井然有序,一個重要的原因是,所有人都恪守最基本的道德底線和禁忌,如勤勞、不偷盜、不貪腐、不亂倫、不欺騙、孝敬父母、不欺弱、憐憫同情等。正是這些基本價值的存在,社會才時時處處都有“守護神”,個人思想、行為、身份地位等都有規(guī)矩可循,社會因而不陷入混亂無序?!皥蛩慈踔?,言而民莫不信者,致其良知而言之也;行而民莫不說者,致其良知而行之也。是以其民熙熙皞皞,殺之不怨,利之不庸,施及蠻貊,而凡有血氣者莫不尊親,為其良知之同也。嗚呼!圣人之治天下,何其簡且易哉!”

  良知人皆有之,天理始終存在,并不因做了惡事、有了私欲就消滅喪失。良知是沒有私欲的本體,不受半點污染,自然容不下腐敗等骯臟的行為。每個人的良知都不會接受腐敗,其中包括腐敗分子本人。王陽明說:“良知在人,隨你如何,不能泯滅,雖盜賊亦自知不當為盜,喚他做賊,他還忸怩?!备瘮∪缤鲑\一樣,無論腐敗分子得到多少財富和表面的風光,但他知道,人不應做盜賊,不應腐敗。如果你說他腐敗,他還不好意思,肯定會跟你急。因為雖然做了違背良知的事,但良知還在?!爸皇俏镉诒?,良心在內(nèi),自不會失;如云自蔽日,日何嘗失了!”即便是罪大惡極的腐敗分子,他們的良知還會時不時地表現(xiàn)出來,如憐憫弱者、尊老愛幼等。但為何有的人違背良知去貪腐、不孝、欺騙、盜竊?王陽明認為自私行為的產(chǎn)生“只是物欲遮蔽”?!疤煜鹿沤袷ビ拗?,其或昧焉者,物欲蔽之?!薄坝猩朴袗菏且庵畡印?,是活生生的“念”。良知被私欲蒙蔽,因而萌生了私的念頭,從而有了違背良知的行為。將這些私的念頭去掉,自然就能見到天理。因此,天理與腐敗等私欲是完全對立和不相容的一對矛盾。

  破山中賊易 破心中賊難

  去掉私欲或人欲,天理自然就能看得見。去人欲、存天理的道理容易講,但卻不容易做到。王陽明曾在橫水寫信給自己的弟子楊仕德說:“破山中賊易,破心中賊難”,比較系統(tǒng)地分析了去人欲難的原因。

  “人有習心”,可為善為惡。雖然“人心本體原是明瑩無滯,原是個未發(fā)之中”,“性無不善、知無不良”,“至善是心之本體”,至善只是“盡夫天理之極,而無一毫人欲之私”,但良知“不能不昏蔽于物欲”,因為人“不免有習心在,本體受蔽”,因而容易產(chǎn)生意動,導致“有善有惡”。所以人的本性很容易被私欲蒙蔽。人的本體是純潔透明,無善無惡。但社會環(huán)境可以改變?nèi)?,人具有社會能動性。有的人腐敗,不是因為本性是惡的,而是因為人的“習心”在,容易受到環(huán)境的污染而變質(zhì)。但“習心”也可以促使人積極為善,可以變?yōu)榱疂嵎罟?、無私奉獻的人。因此,人有趨善的一面,也有從惡的傾向,具有很強的可塑性。

  對道的理解和領悟深淺有別。很多人不是不愿學習圣人之道,而是因為人生經(jīng)歷和遭遇不同,不懂得或領悟不到何謂圣人之道,更認識不到圣人之道對社會的作用和價值。孟子說:“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恒過,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慮,而后作?!蓖蹶柮鹘?jīng)歷生死考驗,被貶貴州龍場,“蓋瘴癘蠱毒之與處,魑魅魍魎之與游,日有三死”,方才悟出圣人之道。因此,他告誡自己的學生:“居常無所見,惟當利害,經(jīng)變故,遭屈辱,平時憤怒者到此能不憤怒,憂惶失措者到此能不憂惶失措,始是能有得力處,亦便是用力處。”品行需要磨礪,除教育指引之外,“利害”、“變故”、“屈辱”等生活經(jīng)歷則是至為重要的教材。但每個人不可能都有機會遇到這些“不幸”,因而君子之道雖然耳聞眼見,卻未必真能體悟,更無法以道來克治自己的心理和行為。

  私欲人皆可克

  王陽明的一大貢獻在于繼承并發(fā)揚了孟子“人皆可以為堯舜”、“圣人可學而至”的思想,進一步揭示了圣人并不專屬于少部分人,人人都可以做圣人,做圣人并不是可望而不可即的事,堅定了眾多人的信心,激起了一般人的熱情。王陽明提出人人都可為圣人的理論依據(jù)是人人都有良知。“是非之心,不慮而知,不學而能,所謂良知也。良知之在人心,無間于圣愚,天下古今之所同也?!蓖蹶柮髡J為人人都具備成為圣人的條件和資質(zhì),關鍵是要格物致知,要去人欲、存天理,要正心修身??隙ㄈ巳硕加惺欠侵?,也就肯定人人都可以教化,外部教化能夠發(fā)揮作用,讓人與人之間的真誠溝通交往成為現(xiàn)實,整個社會才有一個大家都認同的理,有一個共同的價值觀念和道德倫理。

  在他看來,堯舜禹時期,天下之人同心、同性,人皆君子。雖然世道已壞,但人性未滅,良知尚存,還有希望拯救,必須喚起眾人的良知,滅人欲,存天理。只有恢復良知,才能清除私欲的干擾和控制,也才能約束控制自己的思想和行為。天理自然存在,窮理只能從自己身上找,而不是從心外去尋求。他打比方說,“且如事父,不成去父上求個孝的理。事君,不成去君上求個忠的理。交友治民,不成去友上、民上求個信與仁的理。都只在此心。心即理也?!蓖蹶柮鬟€拿孔子的兩個學生子夏與曾子的觀點進行對比分析:“子夏篤信圣人,曾子反求諸己,篤信固亦是,然不如反求之切?!焙V信圣人與求于己之間,王陽明明顯傾向于后者,主張從自己身上尋理,認為心外無理,與朱熹的觀點截然不同。將內(nèi)因作為主要矛盾,將去私欲、克制自律作為首要功課,而不是將矛盾主因推給社會和他人,敢于擔當責任,有革自己命的勇氣和精神,對從根本上防治腐敗有積極意義。

  王陽明提出能否成為圣人取決于自己,而不是別人。一學生曾寫信說要“識得圣人氣象”,然后再扎實用功夫去做。王陽明批評指出,圣人氣象是圣人的而不是自己的,只能從自己身上去找,圣人氣象不在圣人而在自己。辨別是非的能力是人與生俱有的,不需要到心外去尋求,不用外借假求。王陽明在與徐愛對話中談到良知是心之本體,自然就有,無需外求。如果良知不被私欲蒙蔽,就能達到孟子說的“仁不可勝用”的境界。但一般人都有私欲,所以要作致知格物的功夫,克治私欲,恢復天理良知。只有讓良知沒有障礙遮蔽,才是致良知,進而實現(xiàn)意誠。天理人人皆有,只要人人都反求諸己,戰(zhàn)勝自己的私心,則人人都有可能成為圣人。人人皆可為堯舜,“見滿街人都是圣人”并不足怪。

  去私欲的方法

  在王陽明眼中,最大的學問就是做圣人,而要做圣人,則必須去人欲、存天理?!皩W是學去人欲、存天理。從事于去人欲、存天理,則自正諸先覺,考諸古訓,自下許多問辨思索存省克治工夫。然不過欲去此心之人欲、存吾心之天理耳?!毙臒o私欲,就是天理。只有掃除私欲的浮沉,才能看見天理的光澤。只有窮盡天理而心中無一毫私心雜念,才能達到至善的境界,其他問題也就迎刃而解。因此,去私欲成為存養(yǎng)天理、打通圣賢之路的唯一鑰匙。為打開去私欲這道閥門,王陽明給出了多種方法。

  立圣人之志:在王陽明看來,立志十分重要?!胺蛑荆瑲庵畮浺?,人之命也,木之根也,水之源也。源不浚則流息,根不植則木枯,命不續(xù)則人死,志不立則氣昏。是以君子之學,無時無處而不以立志為事?!薄按蟮治崛藶閷W,緊要大頭腦,只是立志?!绷⑹裁礃拥闹揪蜁呤裁礃拥穆?。王陽明認為,《論語》提出的“三十而立”,立的就是圣人之志,而不是其他。圣人之志立于心,貪欲之念則無,無貪欲之心,則無腐敗行為。立圣人之志才能從根本上克服私欲和貪婪?!按酥境Aⅲ駳饩?,義理昭著。一有私欲,即便知覺,自然容住不得矣。故凡一毫私欲之萌,只責此志不立,即私欲便退聽;……貪心生,責此志,即不貪”?!盃T理明則私欲自不能蔽累?!?/p>

  為善改過:在《薛侃錄》中,王陽明與朋友談論功夫進展,對做功夫的情景與效果進行了評論,認為去私欲的方法應著力為善,見善即遷,有過就改。只有這樣,私欲才會一天天消亡,天理才會逐漸明朗。王陽明提出,圣人著述立經(jīng),本意是勸人為善、存養(yǎng)天理,但后人卻將私欲摻雜其中,導致文風泛濫,必須要恢復圣人作經(jīng)的真實意圖?!白郧貪h以降,文又日盛。若欲盡去之,斷不能去。只宜取法孔子?!蓖蹶柮骼^承了孔孟的王道思想,認為“無道桓文之事”是“孔門家法”。王陽明認為,“《五經(jīng)》亦只是史,史以明善惡、示訓戒。善可為訓者,時存其跡以示法。惡可為戒者,存其戒而削其事以杜奸?!毙鞇壅f:“存其跡以示法,亦是存天理之本然。削其事以杜奸,亦是遏人欲于將萌否?”王陽明回答:“圣人作經(jīng),固無非是此意?!蓖蹶柮饔梅撮g計在平定江西寧王之亂后,在奏折中并沒有細說反間計,就是怕這些詭計為后人所傳,防止他人模仿而作奸犯科。

  不假外求:王陽明認為:“道,吾性也;性,吾生也?!毙院偷朗巧砩暇陀械模挥猛馇?,唯有從自身尋找,努力用功。從自身尋道,找到做圣人的法子。心外無物,心外無理,求“理”須只在心上求,“至善只求諸心”。相信圣人并沒有錯,但不如自己反省探求理解得深刻。君子應當“戒慎不睹,恐懼不聞,致其良知而不敢須臾或離者”,才是所謂的“深造”。王陽明認為,自己的缺點和問題,自己最清楚明白,癢的地方,自己會去搔,所以自己的毛病還得自己更正解決。“今好色之人未嘗病于困忘,只是一真切耳。自家痛癢,自家須會知得,自家須會搔摩得,既自知得痛癢,自家須不能不搔摩得。佛家謂之‘方便法門’,須是自家調(diào)停斟酌,他人總難與力,亦更無別法可設也。”

  省察克治:王陽明主張讀書與修身養(yǎng)性融為一體,主要目的是去除人欲之私,提升道德修養(yǎng)水平,而不是耳聽口說記誦而已?!皩W問根本在日用間,持敬集義功夫,直是要得念念省察?!睂W問做到去私欲程度,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必須有堅定的決心,“務要立個必為圣人之心,時時刻刻須是一棒一條痕,一摑一掌血?!蓖蹶柮鹘倘丝思河霉?,非常講究方式方法。他認為初學的人思慮的多是人欲,首先要教他靜坐,將思慮放下。待其心意稍定,再教其省察克治,將好色好貨好名等私心逐一搜尋出來,逐個拔掉,才能無私。王陽明要求學生持之以恒,不能一蹴而就,防止稍有成就,就自我滿足,因循守舊,固步自封?!拔彷呌霉?,只求日減,不求日增。減得一分人欲,便是復得一分天理?!?/p>

  復知行本體:王陽明曾說:“圣學只一個工夫,知行不可分作兩事?!敝惺寝q證統(tǒng)一的,并不是兩回事,知中有行,行中有知,不能割裂。說一個“知”,自然就有“行”,說“行”,自然就包含了“知”。王陽明指出,私欲隔斷導致知行分離,不見知行的本體。圣賢教人知行,正是要恢復知行的本體。從來不存在“未有知而不行者”,只有行之后,方為知。知行合一,重在行。王陽明提出知行合一,其實更強調(diào)行,突出行為實踐。對只說不做的人,王陽明提出了十分尖銳的批評,認為去人欲必須要在精微處時刻反省克制,才能每天有所收獲。嘴上時刻掛著天理的,瞬間心里可能滋生了很多的私欲。痛下功夫反省尚且難以發(fā)現(xiàn)私欲,嘴上說說又豈能發(fā)現(xiàn)得了?光講天理而不實踐遵循,提及私欲而不加以克制,談不上格物致知的學問。

  須在事上磨煉:王陽明高度強調(diào)必須在具體的事情上去人欲,而不是讓頭腦空空,閉目空想,不解決具體的問題和矛盾?!叭隧氃谑律夏捵龉Ψ蚰擞幸妗?,“人須在事上磨,方能立得住”。人只有放在具體的事情上狠磨,去掉私欲,有了克己入定的功夫,外界的動靜便不能動搖心性的根基。去人欲不分動和靜,“無欲則靜”。從表面看,安靜氣定時私欲暫時去了,其實仍然潛伏,并沒有真正去掉,一遇到具體的事,又滋長蔓延。王陽明不主張無的放矢地冥思苦想,提出去人欲必須結合具體的事進行,針對聲、色、貨、利下功夫,把良知致得精純光潔,無一絲一毫遮掩。這樣在碰到聲、色、貨、利時,天理運行就不會受其羈絆束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