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震,陜西綏德人,文學博士,“長江學者獎勵計劃”青年學者。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從事中國古代文學與文化研究。出版《長安文化與隋唐詩歌》《中國散文通史·隋唐五代卷》、“康震評說唐宋文學家系列”等各類學術(shù)專著、普及著作及教材30余部。主持國家級與省部級重大重點教學、科研項目十余項。
2005年至今,在中央電視臺《百家講壇》主講《詩仙李白》《詩圣杜甫》《唐宋八大家系列》等專題講座百余集。多次在中央電視臺《中國詩詞大會》《中國漢字聽寫大會》等欄目擔任點評嘉賓。
1 引導人走向真善美,需要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熏陶和滋養(yǎng)
記者:詩詞大會仿佛把很多人對古典詩詞的那一部分情感記憶又喚醒了,這讓我們不禁思考,如何把傳統(tǒng)文化中觸動我們的情感因素延續(xù)下去,如何更好地傳承經(jīng)典、筑牢文化自信?
康震:我覺得表面上看是學習古典詩詞,學習傳統(tǒng)典籍,包括三字經(jīng)、論語、四書五經(jīng),但是從深層來講,我們怎么樣才能推進這件事情,關(guān)鍵還是一個價值觀的塑造問題。我們的教育是要培養(yǎng)我們的孩子、我們的青少年的綜合素養(yǎng)、人文素養(yǎng),特別是培養(yǎng)他們成為熱愛自己的家國,熱愛自己的人民,熱愛社會上一切的人群。如果樹立這樣一種教育的價值觀,那么自然就會在全社會真正形成一種學習傳統(tǒng)經(jīng)典、學習傳統(tǒng)文化的氛圍。因為,中華民族的形成,包括中華文化的凝聚力,也包括中國社會的穩(wěn)定延續(xù),都是靠著一代又一代中國人,用這些傳統(tǒng)的文化,或者說用不斷創(chuàng)新的傳統(tǒng)文化來養(yǎng)育著的。所以,我覺得在傳統(tǒng)文化掀起熱潮之際,首先一定要認識到,我們培養(yǎng)人的目的,不是只培養(yǎng)一些具有職業(yè)性的,或者職業(yè)化的,而是要培養(yǎng)人走向真善美,要全面發(fā)展,這就必然需要文化的熏陶和滋養(yǎng)。我覺得無論是從國家政策、社會觀念上,還是從學校、家庭的教育上,都應該樹立這樣的價值觀。比方說,如果只是應試的教育,我們只是為孩子將來找一個好的出路,那我們對傳統(tǒng)文化的教育就難免淪為應試化、被動化,好像孩子詩背得多,就有學問、有教養(yǎng),這就錯了。背誦是沒有問題的,但背誦的目的是什么?如果以功利的目的去背誦,那么對孩子來講,是沒有任何意義和好處的,只是應付了考試。而且在價值觀的形成上會對孩子有種很不好的誤導。在我們老祖宗那兒,古詩詞只是生活的一部分,它不是應試的一部分,這是兩碼事。傳統(tǒng)文化的教育應該是貫穿到日常生活中的點點滴滴。
記者:請談談中國詩詞的根——《詩經(jīng)》對文學的影響。
康震:目前是把《詩經(jīng)》作為中國文學的濫觴和源頭。但是《詩經(jīng)》在當時——3000多年前,它不是作為文學存在的。在古人看來,那只是一個記錄社會生活的材料,一個史料。因為那個時代,人們還沒有獨立的純粹的文學觀念和審美觀念,只是有一些審美的思想,所以,那個時候并不是意味著《詩經(jīng)》就是偉大的詩歌,就是純粹的文學。孔子講,詩可以興觀群怨。當時還不叫《詩經(jīng)》,孔子的時代叫詩。他說一個人讀了詩可以做什么呢?興觀群怨,興就是可以舒展心性,可以培養(yǎng)興致,可以有一種感發(fā)的性情;觀就是觀察社會、了解社會;群就是協(xié)調(diào)人群、團結(jié)人群;怨就是要有批評和批判。換句話說,讀了詩可以了解社會,可以團結(jié)人群,還可以觀察社會,等等。所以,從《詩經(jīng)》以來,中國古代的詩歌,一直都有兩個很重要的功能。第一是審美的功能。詩讓我們對生活的感受變得美化,變得詩化。第二,詩也是我們認識社會、了解社會、評價社會的一種很好的手段。同時,寫出美好的詩歌,后代的人傳誦它,還能夠起到一個凝聚人心、凝聚共識的作用,可以增強我們文學和文化的自信。所以從《詩經(jīng)》的時代到《古詩十九首》,到漢末文人的五言詩,到唐詩宋詞元曲,再到現(xiàn)當代,中華文明古典詩詞的發(fā)展,這么幾千年的歷程下來,能讓人充分感受到,詩詞既是中華文明情感記憶的一個儲藏器,一個獨特的釋放方式,同時,也是中國人觀察社會、了解社會、描寫社會、表達情感、展示審美能力的一個重要載體。所以,從這個意義上講,中國的古典詩詞的確是中華文明一個非常獨特和重要的存在。外國人了解你是不是一個中國人,是不是了解中國文化,是不是對中國文化有深切的體會,有幾個很重要的方面,比如,你會不會寫書法,是不是了解古典詩詞,會不會畫中國的水墨畫,會不會中國的剪紙,等等,這些都是中國人之為中國人,中國文化之為中國文化的獨特表征。而詩詞更是這樣一個非常突出的代表。
2 詩歷來承擔教化作用,寓教于詩、寓教于美、寓教于文,文以載道、文以明道
記者:中華文化是倫理文化,我們的先賢制禮作樂,社會教化同國家治理結(jié)合,形成崇德重禮的德治思想。請談談在詩詞典故中是如何體現(xiàn)的?
康震:像《詩經(jīng)》中的“雅”和“頌”,實際上是宮廷音樂,也是宮廷詩篇。這些“雅”“頌”里面的很多詩篇有教化作用,讓人要守規(guī)矩、講道理、懂文明、有禮貌。古典詩詞中有許多的教誨詩,像家訓一樣的詩篇。韓愈、白居易、李商隱等都寫了很多很多的教誨詩,教導自己的孩子怎么樣讀書、怎么樣勤學、怎么樣為人處世。漢代的詩篇里也有很多的樂府詩,比如出自南朝宋代文人郭茂倩編纂的《樂府詩集》中的一首五言古詩《長歌行》,是勸誡世人惜時奮進的名篇:“青青園中葵,朝露待日晞。陽春布德澤,萬物生光輝。??智锕?jié)至,焜黃華葉衰。百川東到海,何時復西歸?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边€有岳飛的詩里,“莫等閑,白了少年頭,空悲切”,很多很多。中國自古以來是一個講求道德、禮樂、文明的國度,而古典詩詞因為是一種美的形態(tài),承載了大量的內(nèi)涵,所以就由詩來承擔教化作用,寓教于詩、寓教于美、寓教于文,強調(diào)文以載道、文以明道。
現(xiàn)在習總書記強調(diào)要有文化自信,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豐富哲學思想、人文精神、道德理念等,可以為人們認識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啟迪,可以為治國理政提供有益啟示,也可以為道德建設(shè)提供有益啟發(fā)。我們經(jīng)常說,某個國家的人或者某個民族,特別能吃苦,特別勤勞,能夠在艱難中崛起,其實這都說明,一個國家的民族文化,對于凝聚這個國家、民族的人心,對于重新振興國家的實力,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我們說文化軟實力,是我們治國理政非常重要的基礎(chǔ),也是非常重要的手段,同時,也是一個國家綜合國力的重要體現(xiàn)。
我們的干部一定要努力培養(yǎng)一個較高的文化素養(yǎng)和文化品位,這樣在觀念上就不容易發(fā)生問題。毛澤東同志就曾說,我們的干部要多讀一點書,多讀一點馬列的書,多讀一點哲學的書。為什么毛澤東和習總書記都講要多讀哲學的書,就是因為哲學能揭示社會和事物是怎樣發(fā)展的,只有了解、掌握了這個規(guī)律,才能起到自我警戒的作用。
我們廉政文化的深層,應該是用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正面的東西告訴你,什么樣的人是好人,什么樣的人是善良的人,怎樣做,才是一個君子??鬃又苡瘟袊?,窮困至極,子路跟他在一起受苦,很不平地說,我們都是君子,怎么就這么破敗呢??鬃诱f,君子固窮,小人窮斯濫矣。君子的本色就是再窮苦都不丟做人的本色,而小人如果遇到窮困,他就無法自我約束,從而走向人的反面。這里談的是做人的底線問題。所以,我覺得應該先告訴人怎樣做才是一個君子,怎樣做就會是小人,而不是因為觸及了黨紀國法,所以才變成了小人。
另外,韓愈的《符讀書城南》的核心就是,人與人一開始是一樣的,后來為什么不一樣了,不一樣在哪兒?就在你讀不讀書,“腹有詩書氣自華”,肚子里要有學問,而要有學問就得勤奮,自然而然地,你的氣質(zhì)就與別人不一樣了。
3 中國人對祖國的統(tǒng)一、國家的凝聚力、民族的向心力都有一種特別的情懷
記者:“策杖只因圖雪恥,橫戈原不為封侯?!薄巴鯉煴倍ㄖ性眨壹罒o忘告乃翁。”這些詩句里蘊含著濃濃的愛國主義精神,請談談中華詩詞中的家國情懷。
康震:習總書記說過,愛國主義是中華民族精神最核心的體現(xiàn)。中華民族精神有很多,有勤勞勇敢,有熱愛和平,等等,但是,最核心的是愛國主義。因為中國古代社會是一個血緣宗法社會,從西周時代就開始了。血緣宗法社會最講究的朝前要祭祀祖先、尊重祖先、傳承祖先;往下要愛幼,愛護自己的子孫,要讓子孫好好學習。血緣宗法社會最注重的就是傳承,先繼承傳統(tǒng),然后再開創(chuàng)未來。西周社會最基本的組成單元實際上是貴族家族,后來在這個基礎(chǔ)上形成了國,所以中國有“家國”之說。家國情懷最早開始于血緣宗法社會。那么,中國人特別注重家族觀念、家庭觀念、國家觀念。中國的土地廣大、人口眾多,大一統(tǒng)的國家觀念深入人心。為什么呢?只有大一統(tǒng)的國家,資源的配置和調(diào)配才更加合理公平科學,也就是說,利益才能夠最大化,才能夠全民共享。所以,中國人對祖國的統(tǒng)一、國家的凝聚力、民族的向心力都有一種特別的情懷。這種情懷體現(xiàn)在,一方面,熱愛自己民族的文化,愛護自己祖國的聲譽,熱愛自己國家的民眾,體恤國家民眾的辛勞。另一方面就表現(xiàn)為,如果遇到外來勢力的入侵,那必然是義無反顧、義不容辭地抵抗。從古至今,從屈原時代一直到抗戰(zhàn)時期,莫不如此,所以不論在古典詩詞還是近現(xiàn)代詩歌中,愛國的詩篇舉不勝舉,應該說在中國古代詩篇中占絕大多數(shù)。從屈原的詩開始,到司馬相如,到三曹七子的詩,再到李白、杜甫、陸游、辛棄疾、白居易、文天祥、元好問、譚嗣同、梁啟超、毛澤東的詩,等等。愛國主義的傳統(tǒng),來源于深厚的家國情懷,深厚的家國情懷又來源于更加深厚和綿長的大一統(tǒng)的國家觀念。
4 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培育著人的胸襟、情操和氣節(jié)
記者:您曾說喜歡蘇軾、辛棄疾的詩詞,情感豪邁;喜歡李白的詩,有飄逸的仙氣;喜歡白居易的詩,有士大夫的情懷。那么您認為中國詩詞中蘊含怎樣的人文情懷?
康震:詩歌有凈化人心靈的作用,引導人向善向美向真。很多事要萬法歸宗地看待。比如,孔子說,仁者愛人。學生問,什么是仁?孔子說,脾氣不要暴躁就是仁、團結(jié)同事就是仁、愛護老小就是仁,實際上這個仁指的是做人的一個全幅的境界,它的核心是愛人。那么愛人是什么呢?它不僅僅是我愛你,而是愛護人群。這個愛是一種慈愛,一種廣泛的善的觀念,我們要和善地對待別人,要有禮有節(jié)地對待別人。仁的觀念,從核心上來講,就是怎么做一個好的人,做一個善良的人,做一個懂規(guī)矩的人,做一個有禮貌的人,這是對人的一個整體要求。李白的詩飄逸曠達,蘇軾、辛棄疾的詞有氣勢,還有很多非常杰出詩人的詩都深得人心。為什么?很重要的原因是,他們有一個最基本的觀念,就是對這個社會、對這個人群、對他人對家人都保持著一種赤子之心的愛,一種巨大的善良,一種巨大的仁愛之心。這個是人文情懷最重要的基礎(chǔ)。這些偉大詩人身上都有共同的特點:無論是在多么艱難困苦的條件下,或者是遭遇多么大的危難,他們都始終對生活保持樂觀的心情,對未來保持堅定的信心。同時,依然堅持著對詩詞的美的創(chuàng)作,要用美的創(chuàng)作來療救傷痕,要用美的創(chuàng)作把自己從困苦中解脫出來。所以,這些優(yōu)秀的文學作品流傳到現(xiàn)在,我們還能對詩中的情感有著深刻的共鳴,并從中收獲對美的向往。這種人文情懷與現(xiàn)在結(jié)合,對當代人來說是非常需要的。因為當代人生活節(jié)奏很快,面對文化和各種各樣的挑戰(zhàn)更加多元化,面對的情況更為復雜,這對我們心智的建設(shè)、人格的健全,更是提出了很大的挑戰(zhàn)。所以,我們的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是具有非常重大的現(xiàn)實意義的。我們并不是說,用傳統(tǒng)文化就能把現(xiàn)在社會上所有的問題都解決了,但要解決現(xiàn)在的問題,傳統(tǒng)文化不能缺席。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培育著人的胸襟、情操和氣節(jié),如曹操的“老驥伏櫪,志在千里”,令人感到悲壯;杜甫的“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令人感到憂患;曾公亮的“要看銀山拍天浪,開窗放入大江來”,令人感到壯麗。
記者:如今,一些被查處的腐敗官員貪污受賄財物里豪宅、美酒、金銀應有盡有,就是少有書籍。能否從以詩言志的角度,給黨員領(lǐng)導干部推薦一些詩集、好書?
康震:我覺得習總書記說得很對,少出去吃飯,多回家陪陪家人,多回家看些好書。
我們老讓孩子念三字經(jīng),自己念過嗎?讓孩子讀論語,自己讀嗎?很簡單的道理,我們自己也應該靜下心坐下來,一個字一個字地去看,去體會。這個特別重要。
魏晉南北朝有一個文集叫《昭明文選》挺好,從《詩經(jīng)》的時代一直到南北朝,主要是南朝時期,把這期間創(chuàng)作的詩文集中的精品都收集起來了。就好比《詩經(jīng)》是把整個西周時期、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詩做了一個總集,《昭明文選》就起了這樣一個作用,這個書我推薦看。鐘嶸編的《詩品》也不錯,還有《唐人選唐詩十三種》,是唐代人自己編著和挑選的好多唐詩,這也是蠻有意思的。目前我們能找到的唐代人自己選擇的唐詩一共只有十三種。這三本書都是古人自己編的他們時代或者以前時代的詩,我們現(xiàn)在看了這些詩,就能了解那個時代的人的品位。(記者 楊海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