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提起包拯,馬上會想到那個鐵面無私的青天形象,它作為一種民族記憶長存人們心間。可是,很少有人知道,包拯還是一位治家能手,他留下的孝肅家風穿越千年、萬古流芳。
999年,包拯出生在素有“東鄉(xiāng)出相,西鄉(xiāng)出將”之稱的合肥。包拯的父親包令儀刻苦讀書、考取功名、為官做人的經(jīng)歷給這位獨子指明了一條讀書、科舉、報國的人生道路。少年包拯在耳濡目染之中勤奮好學,熟讀《詩》《書》等儒家經(jīng)典,逐步形成了自己的人生理想和行為準則。
29歲那年包拯考中進士后,因為父母不愿意隨其赴任,包拯竟然作出一個大膽的決定:辭官回鄉(xiāng),侍奉雙親。
雙親去世后,39歲的包拯奮筆寫下了一首明志詩:“清心為治本,直道是身謀。秀干終成棟,精鋼不作鉤。倉充鼠雀喜,草盡狐兔愁。史冊有遺訓,毋貽來者羞。”他以清心治本,以直道謀身,留下了傳唱千古的佳話,其中最著名的當屬“不持一硯歸”的故事。1042年,任知端州三年期滿的包拯即將乘船離開,端州百姓為了表達他們對包拯的感激,送給他一方端硯。手下人見是一方硯臺,并非金銀珠寶,便收下了。船出羚羊峽,剛行至江中不久,包拯發(fā)現(xiàn)了硯臺,嚴厲申斥了手下,并將這方端硯拋入江中,表示還于端州。
包拯尤其痛恨貪官污吏,每每彈劾貪官,他都喜歡引用范仲淹“一家哭何如一路哭”的名言。他認為懲罰一個貪官雖然引起他一家哭,但不懲罰貪官,則一方百姓就要哭了。在給皇帝的《乞不用贓吏疏》中,包拯更是慷慨直言:“廉者,民之表也。貪者,民之賊也?!庇纱丝梢?,包拯嫉惡如仇的秉性。
包拯的謚號為“孝肅”,這一點不只體現(xiàn)在他為官剛正不阿、法度修明、身正服人等品德中,也充分體現(xiàn)在了他留下的37字家訓中間:
“后世子孫仕宦,有犯贓濫者,不得放歸本家;亡歿之后,不得葬于大塋之中。不從吾志,非吾子孫?!?/p>
寥寥數(shù)語,透出一股冷峻,干脆果斷得沒有討價還價的余地,讓子孫后代不敢有半點非分之想。
包拯的兒子包綬一生秉持“清苦守節(jié),廉白是務”的準則,他去世時,人們打開他隨身攜帶的箱囊,發(fā)現(xiàn)除了誥命、書籍、著述和文具外,再也沒有值錢的東西。包拯的孫子包永年被人評價為“蒞官臨事,廉清不擾,而孝肅公之遺風余烈在也”。這些都說明了包氏子孫一直恪守家訓、居官清廉。包拯的第29代孫,“華人世界船王”包玉剛,也將“建設家鄉(xiāng)、熱愛祖國”的父訓銘記在心,刻之于石。
如今的安徽省九華山腳下的祠堂村,居住著2000多名包氏子孫。每年的家祭日,包氏后人都聚集在包家祠堂里,由最年長的老人主持,進行一場祭祀。祭祀的重要環(huán)節(jié)之一,是所有的包氏后人一起大聲誦讀老祖宗包拯留下的家訓。
這是一種儀式,更是一種緬懷。作為包拯的后人,他們不能忘,也從不敢忘記祖宗留下的家訓。(劉緒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