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這樣一副對聯(lián):
穿百姓之衣,吃百姓之飯,莫道百姓可欺,自己也是百姓;
得一官不榮,失一官不辱,勿說一官無用,地方全靠一官。
這副對聯(lián),其實是河南內鄉(xiāng)縣縣衙內的一副楹聯(lián),為康熙年間一位名叫高以永的知縣所寫,以淺顯的語言揭示了官民關系,強調要勤政為民、多為人民辦事。
? ?古代官員多在其官署內懸掛匾額楹聯(lián),這些楹聯(lián)常常描述了其為官原則,傳達了清廉意識及勤政愛民之風,用來昭示官風政愿,點醒為官者修身治政的規(guī)范,也折射了古代社會對為官者的官徳期待。這種官衙楹聯(lián),到清代極為鼎盛,各類官衙的大門、廳堂都有懸掛,如修建于清道光年間的浮梁縣署大堂門前懸掛的楹聯(lián):
欺人如欺天,毋自欺也;
負民即負國,何忍負之。
這副對聯(lián),原是清代能臣魏象樞自題之作,言簡意賅而寓意深長,既給人以警示和忠告,又是自己自勉處世立身的準則。
福建福安縣縣衙則掛有這樣一副楹聯(lián):
什么叫好官?能免士民咒罵足矣;
有何稱善政?只求獄訟公平難哉。
做“免士民咒罵”的“好官”,行“獄訟公平”的“善政”,實在難能可貴。這副對聯(lián)采用自問自答的句式,提出了為官為政的最低標準,同時也道出了為官為政的最高標準。
?明代王陽明每次去地方赴任,都會將寫有“求通民情,愿聞己過”的兩塊高腳牌聚在隊伍之前,以表達自己愿貼近民間、接受百姓監(jiān)督的政愿。林則徐在江蘇時,也曾將這一對聯(lián)張貼在官衙門旁。同樣務實親民的官衙楹聯(lián),還有清代余小霞任三防主簿時題寫的:
與百姓有緣,才來此地;
期寸心無愧,不鄙斯民。
將自己到此做官看做是和當?shù)匕傩盏囊环N緣分,不鄙視和欺侮百姓,對得住自己的良心。
? ?以上這些對聯(lián),都體現(xiàn)出為官者悉心體察民生疾苦、務實追求百姓安康的理念。除此之外,還有諸多對聯(lián),則表達了為官者自己對清廉的追求。
明代弘治年間,吏部尚書王恕,針對當時官場存在的以行賄為徑謀升遷之風,在官衙的大門上書寫了一副對聯(lián):
任于朝者,以饋送及門者為恥;
任于外者,以茍且入都者為羞。
既告誡為官者要知廉恥、守清廉,又警示自己要引以為戒。
? ?古時官員到任,下屬前去拜見時常常攜帶賀禮,有一些人就借機行賄,因此,清代無錫知府武承謨,上任第一天就在衙門上貼上這樣一副對聯(lián):
罔違道,罔費民,真正公平,心斯無怍;
不容情,不受賄,招搖撞騙,法所必嚴。
對聯(lián)一出,便警示了那些謀求私利、妄圖行賄之人。
? ?以上兩副對聯(lián)均旗幟鮮明地反對貪污行賄,提倡清廉守正、公平正義,不徇私情。古代官員的這種高尚的人格和品德,在今天仍然是值得尊敬和提倡的。
更有意思的是,有一些為官者還將杜絕腐敗的見解摻入對聯(lián)之中,比如武承謨還曾在縣衙照壁上撰聯(lián):
人人論功名,功有實功,名有實名,存一點掩耳盜鈴之私心,終為無益;
官官稱父母,父必真父,母必真母,做幾件懸羊賣狗的假事,總不相干。
如此直白的表述,引得鄉(xiāng)人圍觀,好人快意、壞人驚慌。
?再比如清代杭州太守謝雨時曾在官衙懸掛這樣一副對聯(lián):
為政戒貪,貪利貪,貪名亦貪,勿務聲華忘政本;
養(yǎng)廉宜儉,儉己儉,儉人非儉,還崇寬大葆廉隅。
指出貪利是貪,貪名也是貪,不要因為貪圖浮華虛名而忘記從政的根本;嚴于律己、儉樸養(yǎng)廉是儉,而不是只要求他人,希望為官者可以品行端正為人寬厚有節(jié)操。簡單來說就是說從政要戒貪、養(yǎng)廉要從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