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給我記憶的奶奶是父親的嬸嬸,可她比我的親奶奶還親。我從小跟奶奶形影不離,做活玩樂,走親串戚,她走到哪,我跟到哪,我儼然就是奶奶的“小尾巴”;奶奶就如我頭頂上的一束暖陽,枕頭畔的一本百科書,溫暖滋潤著我的幼年和童年時光,讓我的人生開端有了別樣的精彩。從我記事起,奶奶常著一雙黑色布鞋,一身黑或藏青的深色衣裝,一頂黑色絨布帽下露出幾縷銀絲,較寬松的衣服外,一個淺色碎花的小圍裙剛好束出她那嬌小的身段。歷經(jīng)幾多磨難,奶奶滿臉都是歲月磨礪的印記,但她依舊面帶笑容,勤勞善良,剛強孤傲,眉宇間流露的是歷盡滄桑過后的淡定從容。
啟蒙學(xué)習(xí)樂融融
常說,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對我而言,奶奶才是我最好的啟蒙老師。日常生活里,奶奶要忙于家務(wù)瑣事,但只要早晚稍有空閑,她都不會忘了教我認字、讀書,生活起居里教我基本的文明禮儀,讓我在入學(xué)前就淺嘗了學(xué)習(xí)的樂趣和魅力。
太陽暖暖的早晨,待奶奶做好全家人吃的飯時,我也睜開惺忪的睡眼,蜷在被窩里伸伸懶腰,嗅著從廚房里飄來的縷縷香味兒,一邊猜想奶奶今天又給我做什么好吃的,一邊伸長了脖子喊“奶——奶——”,奶奶便念著“小徒小徒,睡到飯熟;聽見碗響,爬起飯搶”的歌謠,略傾上身、踮著小碎步跑到里屋,幫我整理好床鋪再牽著我的小手出去洗漱,然后帶著我和妹妹坐在走廊里,教我們數(shù)數(shù),看一些舊書識字明理,直到父母收工回來吃飯。那些破舊殘缺的書本,好像是奶奶從我叔伯家上學(xué)的哥哥姐姐那里淘來的,農(nóng)村娃兒哪有書,奶奶就用它們豐富了我的幼年世界。后來我上了小學(xué),有了自己的書,開學(xué)領(lǐng)新書回家,奶奶忙完廚房的活兒,就迫不及待地拿出新課本與我們姐弟三人一起看,不知什么時候突然傳來弟弟的哭喊聲,尋聲找去才發(fā)現(xiàn)他一個人蹲在廚房的火塘邊,燉在三腳架上的一壺?zé)崴驯淮蚍?,弟弟的手上、腿上都是紅通通的一片……
月光朗朗的夜晚,院子里的柏樹下,我和妹妹,還有鄰居的小伙伴,圍坐在奶奶身邊,搖頭晃腦地跟著她念“月亮粑粑,挑水澆黃瓜,黃瓜不上樹,氣死矮疙瘩……”一類朗朗上口的童謠;放開嗓門唱《小荷包》、《小白菜》《三月六》等深情動聽的民歌;豎起耳朵聽《蛇郎倌》、《七仙女》、《蘇武牧羊》、《梁山伯與祝英臺》等膾炙人口的故事傳說,千回百轉(zhuǎn)的故事情節(jié)深深印在我小小的腦袋里,百聽不厭,一群小鬼要纏到奶奶嘴巴講干才罷休,月亮爬上房頂才散場。
還記得有一回,我和妹妹都爭著要跟奶奶一起睡,但是木床很小,三個人睡太擠了,可任憑奶奶怎樣勸說,我倆誰也不聽。最后,奶奶說:“阿芳,你去另外那張床睡,我給你講‘古’?!蔽乙宦?,便欣然同意在奶奶屋里的另一張床上獨自睡了。從此,我們每晚都在奶奶那娓娓動聽的故事情節(jié)中進入甜甜的夢鄉(xiāng)……奶奶肚子里的故事總也講不完,每天她都能給我們帶來新奇和歡樂,教給我許多做人的道理,在我懵懂的腦瓜里早早就印下了蘇武的錚錚傲骨,也讓我心里一直記掛著蘇武的公羊到底生了小羊沒有;更因看到《蛇郎倌》里三妹的勤勞善良換來了重生而倍感欣慰;魂牽夢系的還有梁山伯與祝英臺化作翩翩起舞的兩只蝴蝶,每逢春夏,看著在田野花叢中飛舞的蝴蝶,我最愛問奶奶哪一對兒是梁山伯與祝英臺......
我家糞坑最先滿
奶奶的勤勞自不用說。那時,農(nóng)民沒有寬余的錢買更多的化肥,給莊稼施肥主要就靠自家牲口積下的農(nóng)家肥。我家田地少,不養(yǎng)牛,只有雞和豬,家畜糞便自然就較少,但是莊稼從來都不比別人家差,這全虧了奶奶。每天吃過中午飯,奶奶便帶上糞箕,拎上我這個“小尾巴”到村中心的大路上去撿糞,撿完糞后順便到鄰家去串門兒,拉拉家常,說說見聞,重要的是我們在這期間能更準(zhǔn)確地獲悉村里牲口多的叔伯阿哥家何時趕牲口出門,因為他們不在乎路上的這點糞肥,不會帶糞箕上路,跟在這些牲口后面我倆自然可以撿到更多的糞。當(dāng)大路上的牛鈴“叮當(dāng)叮當(dāng)”成串兒響起的時候,奶奶又帶著我出發(fā)了,跟在人家趕牲口隊伍的后面“淘寶”。當(dāng)然,奶奶視糞如寶,但不是什么糞都去撿,比如村里那些蠻橫不講理不合群人家的牲口糞她是絕對不會去跟撿的。奶奶撿糞很細心,一點都舍不得遺漏,別人撿過的地方,她還能再刮到一層。因此,奶奶不管什么時候都能撿到糞,只是多少而已。有時村里的大哥大嫂們在做生產(chǎn)來回的路上見著有糞了,遇到奶奶就會告訴她,“六奶奶,大村路上有糞?!蹦棠瘫愀屑げ槐M樂呵呵地一路小跑著去撿了。偶爾我們在路上遇到糞卻沒有帶糞箕,奶奶就用掉在大路旁的竹筍外殼,或是路邊籬笆里伸出來的蓖麻葉裝糞,如果找不到這些也沒有其他辦法時,奶奶就直接用雙手去拿那些較干成型的牛糞,把糞塊托在掌心里,我也學(xué)著她的樣子用小手去撿更小的糞塊,不但不覺得臟,反而覺得特別了不起!現(xiàn)在想回去,我當(dāng)時能有這樣的做法和想法都得感謝奶奶!她帶著我做了最臟的活計,卻留給了我最美的靈魂。奶奶如此不辭辛勞,日復(fù)一日,年復(fù)一年,沿大路邊成排列隊的各個糞坑,糞最多的那個準(zhǔn)是我家的,別人家的糞坑還只有一半的糞,我家的就滿了,父親得又扛著鋤頭去挖新糞坑了。炎炎夏季,放眼望去,村莊上下成片相連綠油油的玉米地中,呈深綠色的那塊當(dāng)然也是我家的,吃飽了農(nóng)家肥的玉米苗兒又粗又壯,遠遠望去一眼就能分辨出來。
巧手烹出百味鮮
小時候,常聽村里人和三親六戚會說“人家六奶奶,殺一個雞都做四道菜的”。奶奶殺雞做的菜里頭,我印象最深的就是雞小炒,因為那里面有一朵朵小黃花,我不知道這些小黃花具體是怎么做的,叫啥名,只知道奶奶是用細細的雞腸子給變出來的,菜花黃的花瓣圓潤飽滿,和著小炒湯汁一起拌飯,我可以吃無數(shù)碗,奶奶做的雞小炒不止是色香味俱全這么規(guī)整一致的口味,那里頭有不同層次的鮮、香、甜、辣等味道混合一起碰撞出的美妙,用我這點粗淺的語言著實無以言表,總之這是我吃過的人間最美味了。還有菜花黃的豆沙包,餡是用白豌豆做的,把豌豆磨成大粒豆瓣,去了皮,在鍋里燉到近入口即化、但模樣看上去大多還是豆瓣樣兒,并非全是豆泥。其他的我就不知道奶奶還加了些什么,蒸熟的包子,用雙手掰開,黃燦燦的豆餡冒著噴香的熱氣,熏得你的口水滿嘴直打轉(zhuǎn),急將塞入嘴里,豆餡的香甜裹著面皮的麥香,浸潤滿口直至耳根,加之松軟且富有嚼勁的口感,叫你禁不住想要狼吞虎咽卻又生出幾分不舍……哪像現(xiàn)在市面上賣的豆沙包呀,多是甜得發(fā)膩卻又呆板乏味,缺少粗糧應(yīng)有的靈性。奶奶不僅在家里面給我們做,逢年過節(jié)還熱心去幫村里的伯娘嬸子,端午節(jié)包粽子,春節(jié)捏元寶,中元節(jié)接祖送祖……我跟著奶奶東家進西家出,樂此不疲。照大家的話說是“要六嬸做的才好看”,我現(xiàn)在理解,應(yīng)該就是奶奶做的更有儀式感一些。
就這樣,幾枚花生,一勺白糖,奶奶便能給我們做出一個簡單卻不失風(fēng)味的小零嘴兒。在上個世紀(jì)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我家所處的山區(qū)基本還掙扎在溫飽一線,奶奶卻用自家生產(chǎn)的五谷雜糧、蛋肉果蔬,經(jīng)她的雙手變著花樣做的各種新奇可口的美食,豐富了我們的味蕾,塞滿了我們一年四季的饞嘴。春天放學(xué)回家,拿根筷子,戳到盆里卷卷繞繞一大坨麥芽糖稀,然后挎上籃子,邊吃邊走上山去砍柴。吃到一回麥芽糖稀也挺不易的,有一次,補起來的鐵鍋鍋底在熬糖稀的夜間突然開裂了,早上起來才發(fā)現(xiàn)奶奶熬了一天一夜的糖稀大部分已漏到灶灰里,澆得灶火連半點星光都未余,那個心疼啊,恨不能把補鍋匠千刀萬剮……夏天跟父母從地里做農(nóng)活回來,到堂屋裝一碗清涼的冰糖涼蝦灌進肚子里;秋天里,上午放學(xué)回家吃了玉米糕,下午去上學(xué)的時候奶奶還要往書包給我塞兩個剛從火灰里炮出來的玉米粑粑和一小紙包白糖。當(dāng)然,我已吃不下了,隨手給了同路的小伙伴,換來對方的嘖嘖驚嘆后,我才突然有種失落感……冬天,堂屋那個又高又胖的土罐里,滿滿的泡梨,我們可以吃到來年的春天……
如今,我的小寶說“外婆做的食物最好吃,是一千分”。只是,在我看來,與奶奶相比,母親做的始終隔著一層感覺。奶奶做過的那些飯菜和小食品,母親現(xiàn)在做的不多,即便是同一種,也是沒有奶奶當(dāng)初做的那樣有滋有味、有情有趣、有聲有色,所以,留在我記憶中最美的味道還是奶奶味兒。每當(dāng)我在家里笨手笨腳地給小寶學(xué)做那些從百度里搜的,或向親戚朋友打聽的各種“美食”的時候,就越發(fā)懷念兒時吃遍的奶奶味兒,越念嘴巴就越饞……直后悔兒時盡顧著一頭扎進碗里吃個飽,卻不曾跟奶奶學(xué)點手藝,現(xiàn)在就只有光靠回憶干饞著的份兒了!
一彎淺笑一世暖
我是奶奶貼心的長孫女,更是她的寶貝疙瘩。記得上小學(xué)二年級時,“六一”兒童節(jié)那天不上課,早上多睡了一會兒才起床,剛走到院子里就有同學(xué)來約我去學(xué)校。奶奶在廚房做活,我站在院子中央向著廚房大聲喊了句“奶奶,我去學(xué)校了”,便慌里慌張、糊里糊涂地跟同學(xué)走了。到學(xué)校才發(fā)現(xiàn)來得太早,校園內(nèi)空蕩蕩的,一個人影也沒有。我們仨晃悠到中午時分,其他同學(xué)才陸陸續(xù)續(xù)趕來,這時我發(fā)覺自己的肚子已開始咕咕叫喚,但是回家吃飯的話又擔(dān)心趕不上精彩的“六一”活動,就只好咽咽口水繼續(xù)干熬著……不曾想,一會兒的功夫,奶奶突然出現(xiàn)在校門口的榕樹下,額頭上的銀絲在午后陽光的照射中顯得格外閃亮,她雙手緊緊揪著圍裙,圍裙鼓鼓的。就著粗壯的榕樹根,奶奶瞇瞇笑著把圍裙里的東西一樣一樣地拿出來放在上面:一個大口缸、一把木梳和一套衣服。奶奶給我打開口缸,雞肉的香味兒撲鼻而來,誘得我饑腸轆轆的肚子嗷嗷直叫。奶奶一面嗔怪著我何必早早到了學(xué)校,一面心疼地叫我趕緊吃飯;我一邊狼吞虎咽地吃著熱乎乎的飯菜,奶奶一邊笨手笨腳地給我扎馬尾,旁邊的同學(xué)見了,滿臉的驚羨,也讓我有些難為情……吃完飯,再換了衣服,總算有個正式的過節(jié)樣兒了。下午,愉快的節(jié)日結(jié)束,一張“三好學(xué)生”獎狀隨風(fēng)搖晃著伴我回家,父親在院子里做木活,平時最愛罵人的他說了句“你就為了去拿這個獎狀連飯都不吃啊?”奶奶端坐在走廊的椅子上,嘴角微微上揚,露出幾顆潔白的牙齒,滿臉的皺紋如同清晨微風(fēng)中湖面的波紋般蕩漾開來,笑瞇瞇地,笑瞇瞇地望著我,望著我一言不語……她的這份面容深深印在我心里,從未模糊,在我時常念起她的時候仍能撫慰我日漸荒涼的內(nèi)心。
靜女其姝愛憎明
奶奶名為“靜姝”,我小時候就覺得好奇怪:一個女生怎么會起了這么個生僻的名兒?看都看不懂?,F(xiàn)在才知道,“靜女其姝”,是嫻靜美好之意。追求美好的人多是孤傲高冷,奶奶就這樣。于是,叨叨了奶奶這么多好處,我也要揭揭她的短了,奶奶的短有兩個,一是挑剔。你別看她穿得簡單樸素,但她從頭到腳的穿戴都是自己精挑細選的,衣服的款式、布料、色澤、裁剪、針腳、做工等等都要樣樣挑到滿意為止,哪里不合意一點都不行,不像我們現(xiàn)在,一件衣服套身上照著鏡子一瞄,整體視覺不錯就中意了;奶奶的衣服還要自己洗,她嫌我媽洗的不干凈,身體不好時拄著拐棍都要自己去洗,直到后來臥病在床母親才能給奶奶洗衣服。因此,父母很少給奶奶買穿戴,偶爾買一件,也難合奶奶的心意,反而被她留起來壓箱底。不過話說回來,奶奶既然挑剔,她就有挑剔的底氣,因為奶奶還是個“小裁縫”。以前大家的生活很拮據(jù),村里許多人從街上買布回來自己做衣服穿,多是要來請奶奶幫忙裁剪,奶奶裁剪好以后又拿給媽媽用縫紉機縫制,這些都是無償幫助的,后來隨著生活慢慢好轉(zhuǎn),市場也活躍豐富起來,自制衣服的現(xiàn)象逐漸消失了,奶奶的手藝才閑置下來。另一個就是傲氣。印象中,奶奶隔一年半載就要去走訪遠親,輪流在各親戚家小住一段時間。常不聯(lián)系走往的遠親,自然容易疏遠,奶奶走親戚時偶爾遇到主人不太熱情、或待人接物的禮貌禮節(jié)不夠周全,她便給你記下了,今后大概就不會再去那家了;鄉(xiāng)鄰里,哪家人不敬長輩、不講道理,缺少文明禮貌,她基本也不與人家相處,讓人覺得她難以接近。奶奶就是這樣,她雖沒有大富大貴,但傲骨嶙峋;一生不屑與人爭長短,但心似明鏡,是非黑白分得一清二楚,如此清白安靜地過了一輩子。
細數(shù)著這些過往和美好,一轉(zhuǎn)眼,我走完了自己的前半生,越來越愛回憶兒時的歡樂。追憶奶奶留下的一串串美好往事,總會給我平淡的生活增添無限樂趣,也在我日趨平靜的心湖上激起一圈圈漣漪,推著我繼續(xù)前行。奶奶的陪伴是我生命中最幸福的、不可磨滅的記憶,更是我一生受用不盡的財富。(饒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