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會議材料,核對時間,同事感慨:“又一年中秋要到了?!?/span>
“是呀,時間過得好快。”我答。
閑聊間,想起小時候過中秋節(jié)的情景。
那時候我家還住在村子里。中秋前后的村莊是極美的,稻穗黃了,玉米熟了,紅辣椒掛滿枝頭,好像在呼喚人們,我成熟了,可以摘下來了。男人們爬上核桃樹揮動著竹竿打核桃,孩子們背著小竹籃,歡呼雀躍地撿著核桃。有殼帶刺的板栗也紛紛離開枝頭,投入大地的懷抱,人們拿上鉗子,在自家的板栗樹下,去了殼,把金黃飽滿的板栗帶回家。傍晚,一座座依山而建的四盒院升起裊裊炊煙,牛羊進圈,農(nóng)人暮歸,好一幅田園牧歌的景象,這景象,一直存在心底,成了我心中的桃花源。
中秋節(jié)那天,在外教書的爸爸總會帶著月餅趕回來,媽媽則帶著我和妹妹,準備好晚上要吃的板栗、核桃、花生。吃過晚飯,我們把桌子搬到院子里,桌子的最中心擺上月餅,圍著月餅再擺煮好的板栗、核桃、花生,還有石榴、蘋果。擺好后,我們圍坐在桌子旁,一邊吃東西,一邊賞月,聽爸爸媽媽講家長里短、講中秋的故事。時隔二十多年,每回想起,心里就會涌起溫暖。
這溫暖,安放在心里最深刻的角落,永遠推動著我。我如今面對世間險惡保持善良平和的本性,在舉步為艱時不失去向前的信心,我確信和那一輪圓月下家的溫馨有著密切的關(guān)系,它如一道光,指引著我,讓我不迷路。
月圓又中秋。作為中華民族重要的傳統(tǒng)節(jié)日之一,中秋節(jié)寄托著人們對家庭團圓、生活幸福的美好愿望,也承載著人們對家國故土的濃濃情懷。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xiāng)”、“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寄書長不達,況乃未休兵”;“西北望鄉(xiāng)何處是,東南見月幾回圓”......無論歲月如何變遷,無論時光如何流逝,那一輪圓月下的家國情懷,蘊含在五千年燦爛的中華文明里,從一句句飽含真摯情感的中秋詩詞中緩緩流出,融入中華兒女的血脈,凝結(jié)為中國人最深層、最持久的中秋情結(jié)。
“悠悠天宇曠,切切故鄉(xiāng)情。”這是2015年中秋節(jié)前夕,習(xí)近平在西雅圖出席美國僑界歡迎招待會時引用的詩句。那天,他特地為當(dāng)?shù)厝A人帶來故鄉(xiāng)的月餅,并對大家說:“這是祖國人民的一點心意,歡迎大家?;丶铱纯??!?/span>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中秋情結(jié)連起了中華兒女的心,無論身在何地,每到中秋,世界各地的華人會發(fā)出同一個聲音,同聲祝愿祖國昌盛美好。這是融進血液里的家國情懷,是銘心刻骨的文化傳承。
這情懷,這傳承,是井岡山精神、長征精神、遵義會議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抗美援朝精神、特區(qū)精神、偉大抗疫精神、脫貧攻堅精神等中國共產(chǎn)黨人精神譜系形成的文化土壤。正是這精神譜系涵養(yǎng)的家國情懷,無論疫情如何肆虐,我們的國家都把我們守護得好好的,所以,每一個中華兒女才會由衷的說:何其有幸,生于華夏。
停筆,已是夜半時分,在自家陽臺上仰望夜空,那一輪月還沒有圓,但我知道,隨著中秋臨近,我們很快就可以看到那一輪耀眼的明月。它的光,將繼續(xù)指引每一個中華兒女,在中華民族走向偉大復(fù)興的征程中,居安思危、守望互助、奮勇拼搏。(史艷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