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滿園彌漫的沉靜光芒中,一個人更容易看到時間,并看見自己的身影?!倍⒅?,再次瞻閱史鐵生的《我與地壇》,細細回味咀嚼,生命的頑強,逆境的希冀,似是更甚了。
初讀《我與地壇》,還是高中畢業(yè)的時候。算起來,那段時間應該是我人生第一個低谷期。
高考成績出來后,周圍人都和我說“還可以啊”、“沒事,已經很好了……”只有我自己知道,這樣的分數(shù)和預期相差甚遠??嘧x十二年,我記得每一次挫敗后的重振旗鼓,每一分進步背后的挑燈夜讀,面對不盡如人意的分數(shù),不甘與失落的情緒在我心底生長、蔓延、攀爬。舅舅見我頹喪的樣子,把書柜里一本厚重的書遞給我,和我說了這樣一句話:“越是困難的時候,越是要讀書?!?/span>
看著書封上“我與地壇”這幾個煢煢孑立的藏青色字體,覺出它對往事的述說。于是,我輕輕翻開,帶著書名給我的親切感走進地壇,走近史鐵生。
史鐵生21歲時,因為一場病,雙腿殘疾。周圍人的同情和憐憫,都無法消除他內心的憤慨與悲痛。起初面對這一切,他選擇搖著輪椅“躲進”地壇公園,去老樹下、荒草邊或頹墻旁,去默坐,去呆想,思索著命運為何要他咽下苦難。也正是這樣的“躲”,讓史鐵生見證了公園歷經十五個春夏秋冬的變化與輪回,看著在園中一遍一遍練習唱歌的小伙子、不得志的長跑運動員、漂亮卻不幸的小姑娘……這些人生百態(tài)的縮影,史鐵生開始靜下心來追問生活,追問自我,向生命的澄明之地不斷探尋。
左右蒼茫時,總也得有條路走,這路又不能再用腿去趟,便用筆去找。想明白“人為什么而活”、“該怎么活”后,史鐵生用寫作碰撞出一條屬于自己的路,他將他與地壇的故事匯入筆尖,紛繁世相的冷與暖、苦難與救贖在書中娓娓道來,這條路使他“擺脫了”身體上的殘缺而獲得精神上的健全、豐盈,也砥礪著一代又一代身在迷途之人反躬自省,尋找內心的平靜。
或許是年少不經世故,當年讀完《我與地壇》對我觸動最大的莫過于史鐵生在挫折和歲月的千錘萬鑿之下,堅韌不拔的生命力。如今,隨著年歲的增長,再湊近這本著作,如讀人生,讀我們自己。
我想,讀書的意義大概就是,用生活所感去讀書,用讀書所得去生活。距離高考過后那段低谷期已有十余載,從學生時代到步入職場,這期間每當我感到迷茫、挫敗、失落,仍會不自覺地翻出這本書來看,那種最初的感動不僅沒有消褪反而歷久彌新。它無時無刻不在提醒我:今天,你經歷了暴雨、荊棘,明天你也可以破除困境,去追尋陽光和鮮花。這樣,一半,一半。(李榮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