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戒”,警戒,懲戒;“尺”,尺度,標尺,標準。想到戒尺,就不禁能在腦中勾勒出嚴厲的畫面來。
古人云:“不以規(guī)矩,不能成方圓?!痹谖铱磥恚坪?,這句話就是與戒尺配套而來的。小時候做錯事情,怕被長輩的戒尺“教育”;學習成績滑坡,怕被老師的戒尺“指點”;走入社會一事無成,怕被現(xiàn)實的戒尺“鞭策”;成家立業(yè)忙于瑣事,怕被油鹽醬醋茶的戒尺“束縛”......
而于家來說,應該有什么樣的“家風戒尺”呢?在優(yōu)秀的中華民族傳統(tǒng)文化中,家規(guī)家訓一直在弘揚著它特有的正能量。
“家風戒尺”是約定俗成,在數(shù)千年文化傳承的積淀中形成的,被社會這個大家庭及家庭成員所認可,并共同遵循,是一種潛移默化的道德力量。它既包含言行舉止,又涵蓋了精神追求。耳濡目染、潛移默化是它固有的特點。近年來,一個又一個的家族式腐敗案件剖析“晾曬”,不就是家風影響下的反面典型案例嗎?
我認為,作為黨員領導干部,家風建設不僅僅是在道德層面上的約束,更是思想政治、黨紀國法的總和。我們的言行舉止除了要符合道德規(guī)范,還要在黨紀國法的框框條條內(nèi)行使。妻子(丈夫)無視“錯誤”因子的附著,就等于親手破壞掉了自己的幸?;橐?;讓孩子被動地接受家長隨心所欲的管理、教育,那你就成為他(她)廉潔扣的“腐蝕劑”;明明可以拉一把正在“動搖”的親朋好友,卻選擇“睜一只眼、閉一只眼”,與推他(她)直接入火坑又有什么兩樣?
“家風戒尺”須嚴厲,要有“硬杠桿”。你想的和我想的一樣嗎?(林麗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