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冬,我和單位同事一起到鳳慶縣俐侎人聚居地郭大寨鄉(xiāng)團山村小學給俐侎孩子講黨史、紀檢監(jiān)察史。
第一次到團山村,知道彝族的一個支系俐侎人,是在十年前。
那一次,我是到郭大寨鄉(xiāng)團山村俐侎山寨采訪。正逢雨季,從鄉(xiāng)政府到村里,一條十多公里的泥濘土路遍布坑洼,只有拖拉機才能進村,我坐在晃蕩搖擺的拖拉機上,嚇得大氣不敢出。俐侎山寨里,大多是簡陋的泥土房,手機信號很差……
十年后再進俐侎山寨,帶著回憶,我一邊走,一邊驚喜,一邊感慨。
當我們再次踏上進村的道路,眼前的柏油路寬闊平整,車行路上,又快又穩(wěn)。
走進俐侎山寨,一條條平整的進村入戶硬化路在高大的核桃林里穿梭,一棟棟依山而建的小洋樓在綠色間忽隱忽現(xiàn)。村里的小學就在山寨旁,教室寬敞明亮,校園里籃球場、圖書室、食堂一應俱全,校園的上空,隨風飄揚的五星紅旗如一道光,指引著孩子們前進的路,照亮了美麗的俐侎山寨,點亮了我的心。
給孩子們上完課,在我的提議下,我們拜訪了72歲有著51年黨齡的老支書李永和,李永和是地道的俐侎人,如今雖已退位,卻是俐侎文化的“活寶典”,俐侎山寨蝶變的見證者。
李永和家如今已建起了一棟約200平方米的嶄新磚混兩層小樓,干凈整潔的客廳里,有序地擺放著沙發(fā)、液晶電視、冰箱等。院子里,十多盆碧綠的蘭草翠綠盎然,一縷縷幽幽蘭香淡雅溫馨。門外是綠色的菜園,不遠處是長勢良好的麥苗,一種人間煙火的溫暖填充著我的心。
我們坐在李永和家柔軟的沙發(fā)上,聽他說著俐侎山寨的變化:“從住茅草房、到泥瓦房,再到如今家家建起了小洋樓;從到鄉(xiāng)里要走一天,到坐拖拉機走半天,再到如今坐順風車只需半個多小時;從自己沒學上,到寨子里的孩子大多只讀到初中就輟學,再到現(xiàn)在寨子里已經(jīng)有12個孩子上了大學;從小時候吃不飽穿不暖,到解決溫飽,再到如今他家總收入可達10萬元……黨的政策好,讓我們的日子越過越好?!?/span>
我記得,十年前,時任團山村支書的李永和見到我們說的第一句話是這樣的:“村里條件不好,路難走,太難為你們了?!?/span>
而如今,李永和娓娓道來的,卻全是好,那布滿皺紋的臉上透著對未來的美好期許,讓置于其間的我幸福感爆棚。
從老支書李永和家里出來,我們看了村里的文化廣場、村史室、俐侎文化傳承室。一幅幅手繪文化墻,敘說著村民對黨的恩情和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一件件民族服飾及生活用具展覽,記錄著村民文化的傳承和生活的變遷。
十年,是什么讓俐侎山寨變富了?變美了?變宜居了?
村民的心里,我的心里,答案都是清晰的:中國共產(chǎn)黨。
我懂得,不僅是俐侎山寨,每一個中國的鄉(xiāng)村,在中國共產(chǎn)黨的領導下,都發(fā)生著這樣的變化。
離開俐侎山寨,已是夕陽西下時。夕陽下的俐侎山寨,美得讓人心動,車窗外,天藍得不知所終,風吹過,把山鄉(xiāng)的味道卷入車里,心曠神怡。
我堅信,未來十年,在中國共產(chǎn)黨的領導下,俐侎山寨會變得更富、更美、更宜居。中國的每一個鄉(xiāng)村,也會變得更富、更美、更宜居。(史艷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