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一個黃昏,滿是風,和正在落下的夕陽;
如果麥子剛好熟了,炊煙恰恰升起;
那只白鴿貼著水面飛過,棲息于一棵蘆葦,
而蘆葦正好準備了一首曲子。
如此,
足夠我愛這破碎泥濘的人間。
——余秀華《人間》
我們總是談論生死,但我總覺如今的自己人生太過淺薄,談論生死似乎還膚淺了些,于是今天的話題雖關乎生死,卻不談生死,我們只談去愛這人間。
很久之前看了紀錄片《人間世》第一季,極其催淚又寫實,在一幕幕的生死面前,我們顯得渺小又無力,現在每每想起紀錄片里的每一個故事,我依舊會熱淚盈眶,以至于早已下載好《人間世》第二季,卻遲遲不敢點開播放;我清晰地記得第一季里有個病人捐獻遺體的場景,自小就怕看到死亡,也總是拒絕一切與死亡有關的話題和場景的我,卻看完了短片里醫(yī)生將其器官取出直到為他換上衣服,接受致敬這完整的一幕,看著他的身體因取出了器官而慢慢凹陷,或許有人會覺得害怕和血腥,但那一刻,我只覺敬佩。也正是這樣一幕,這樣的一部紀錄片,讓我萌生了申請捐獻遺體器官的想法,于是乎在得知一個很要好的朋友也申請了器官捐獻,而且了解到中國每年約有三十萬患者等待著器官移植,而每年器官移植手術僅為約2萬例之后,在2019年8月份,我也義無反顧的申請了器官捐獻,不否認的是,在選擇項目中有一項是是否愿意作為醫(yī)學研究,開始我是有猶豫的,不過最后除了選擇捐獻器官,最終也還是選擇了愿意作為醫(yī)學研究,我身邊很多朋友是學醫(yī)的,包括自己本身也差點走上醫(yī)學之路,如今醫(yī)學研究資源是極為匱乏的,我想能以這種方式去接觸醫(yī)學也是我的榮幸。
回想起之前有很長一段時間,我的狀態(tài)是不大好的,也就是那段時間里,我的周圍好似總是充斥著與生死相關的話題,說完全沒有影響是假的,但好在現在都過去了;直到最近,看到關注的一個博主在七月底突然發(fā)了一條丈夫去世的消息,又將我的思緒拉回,我看到在那之后到現在的每一天,她都會寫丈夫走后自己的日常或者作一首小詩,字里行間都是悲傷與思念,雖說與他們不曾相識,但心里依舊隱隱作痛,細想過往種種,身邊這些其實便是真真切切的《人間世》,不過所幸自己不會再因此陷入低沉,只會愈發(fā)覺得要愛自己,要珍惜身邊的人。
去年四月份給大學同學做的畢業(yè)周年視頻里我曾提到“希望大家保持對生活的熱愛,認真生活”,其實也是在對自己說;人生就是一場選擇,盡管取舍之間很艱難,盡管結果或許往往并不如意,但能夠選擇,就有希望,難熬的日子總是會過去,我們只需熱愛人間,你要相信,好戲都在煙火里。( 施建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