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郵票的記憶,是從郵遞員開始的。上世紀90年代,我們還習慣在紙上表達情感。當時的郵遞員,總是騎著他綠色的鳳凰牌自行車,飛馳在各村寨的鄉(xiāng)間小路上。在村口玩耍的孩子們,遠遠聽見自行車的響鈴,就開始歡呼,追著自行車一路奔跑,看著自行車像風一樣飛馳而去。離開故鄉(xiāng)后,我在外地學習和生活,與親人的聯(lián)系只能靠書信,而信封上有各式各樣圖案的郵票也深深吸引了我,從此小小的郵票進入了我的世界,成為一生須臾不可分離的摯友。
郵票素有“國家名片”之稱,每個國家發(fā)行郵票,無不盡選本國最優(yōu)秀、最美好、最具代表性或紀念性的東西,經(jīng)過精心設計,展現(xiàn)在郵票上,使得方寸之間的小小郵票成為包羅萬象的博物館、容納豐富知識的小百科。而我剛開始集郵時,認為集郵就是攢郵票,后來才慢慢明白,集郵不僅是一枚一枚郵票的增多,更重要的是對郵票和集郵品的收集、整理、欣賞和研究。老舍先生曾說過:“集郵長知識,嗜好頗高尚?!敝挥羞_到賞郵悅目、讀郵增智、研郵益智、品郵開慧、玩郵得樂,才能算一個集郵愛好者。
回憶里,集郵除了來自收藏的喜悅與小小成就感,還有很多郵票知識,如紀念郵票、特種郵票、小全張、小型張……從山川地理到歷史人物,從生肖屬相到時事政治,一套套郵票就是一個個充滿豐富知識的領域,“開卷有益”如果用在集郵之卷上,那是再恰當不過了。
通過集郵,我了解了世界上第一枚郵票和中國第一套“大龍郵票”的故事。在生肖郵票中,著名書畫大師黃永玉再次出山執(zhí)筆的2016年《丙申年》可謂是延續(xù)1980年猴票的經(jīng)典。而2015年《拜年》郵票中,各民族群眾慶賀新春的傳統(tǒng)文化習俗、禮節(jié)性活動體現(xiàn)了喜慶祥和的新年氣氛。2014年和2015年全國兩會都把“全民閱讀”寫入了政府工作報告,李克強總理在記者招待會上還特別提及,所以2016年4月國家發(fā)行了《全民閱讀》紀念郵票。
隨著科技的進步,通過郵寄傳遞信息的人群越來越少,集郵愛好者也越來越少,但我集郵的興趣卻20多年從未間斷,因其尋覓的過程,讓這一愛好多了一層牽動思維和引動行為,我也曾經(jīng)為了收集心怡的1997年香港回歸的紀念郵票而借錢度日。巴甫洛夫曾說:“我的集郵時間是充滿了真知和發(fā)現(xiàn)的最好的休息時間?!泵慨斠幻睹渡l(fā)著墨香的精美郵票擺在我的面前,欣喜之情常常無以言表,就像進入了浩瀚無際的知識海洋,可以從中汲取豐富的精神食糧和藝術營養(yǎng),工作生活中的壓力和煩惱都會得到釋放。
現(xiàn)在,我對集郵依然執(zhí)著,對郵票依然情有獨鐘,空閑時總喜歡翻開收藏的一本本郵冊慢慢欣賞、細細品味,在方寸之上領略藝術之美、知識之博。(張進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