俐侎人,是臨滄市特有的一個彝族支系,大部分主要居住在臨滄市永德縣烏木龍鄉(xiāng)境內,少部分則居住在鳳慶縣郭大寨鄉(xiāng)和營盤鎮(zhèn)一帶,在郭大寨鄉(xiāng),俐侎人生活在團山村。
春天的團山村,到處春意盎然,一幢幢漂亮的民居房在綠蔭間若隱若現(xiàn),云霧環(huán)繞著遠山,宛若人間仙境。
走進一家熱鬧的人家。堂屋左邊擺著亡者靈位,靈位前有一張桌子,桌子上擺著吊唁亡者的祭品:一只煮熟的整雞,一個用米做的飯團。前來吊唁的人,出5元的禮金,就可反復使用該祭品祭祀亡者。
除了這兩樣祭品,沒有農村辦白事慣有的魚、豬肉、蛋、餅干、紙錢......,沒有哀樂隊,沒有給亡者燒的紙人、大馬、轎子......
吃飯的時候,桌上擺的是“四菜八碗”,即兩個暈菜,兩個素菜,每個菜分成兩份,擺成八碗。
整個葬禮靜謐有序。
更好的活著是對已故親人最好的紀念。5元禮金、重復使用的祭品,這簡單儉樸的葬禮,不僅減輕了寨鄰親朋好友的負擔,更讓主人不因攀比為辦一場葬禮而掏空家底,或負債累累。我以最簡單的方式送你離開,也會開始好的生活,還就是最好的社會新風尚、最好的社會新潮流。
無獨有偶。鳳慶縣詩禮鄉(xiāng)清華村中村組一農戶也剛給其母辦完喪事,家境富裕的他,在為其母辦理喪事的過程中,一切從簡,酒水不上桌,吃自助餐,使用家常菜四葷四素,得到了當?shù)厝罕姷暮迷u,群眾爭相效仿。
他說,一開始還是有很多顧慮,怕別人說自己小氣。最終下決定,是受村干部和鎮(zhèn)里的黨員干部的影響,村里和鎮(zhèn)里的黨員干部辦事都要報備,對操辦的婚喪喜慶事宜一切從儉。有黨員干部帶頭,心里有就了底氣。辦事省下的錢,我想給組里的一戶貧困戶捐點,鼓勵他自立自強,盡自己的綿薄之力讓他早日脫貧。
在鳳慶縣營盤鎮(zhèn),村民們在辦理婚事過程中,不請客,認親不發(fā)紅包,不遞禮品,一切從簡的思想觀念也已深入人心,一股清新之風正吹拂著鳳慶大地。
但在過去,名目繁多的“滿月酒”、生日宴、升學宴、喬遷宴、生病慰問禮等“人情宴”,讓農村群眾應接不暇、疲于應付。普通家庭平均每年都要送出禮金1到2萬元,有的群眾吃著低保、借債也要“撐面子”,使傳統(tǒng)禮儀和表達親情、友情的方式嚴重變味。
變化為何會如此之大呢?
?近年來,鳳慶縣先后出臺了《鳳慶縣規(guī)范黨員干部操辦婚喪喜慶等事宜紀律暫行規(guī)定》、《中共鳳慶縣紀委關于黨員干部操辦婚喪宴請有關事宜的補充通知》等制度,黨員、干部操辦婚喪宴請實行報備制,通過事前報告,對辦事者進行廉政提醒談話,簽訂不違規(guī)操辦的廉政承諾書,事中核實,事后報告等方式,做到黨員領導干部(包括村干部)逢辦必報,逢報必查。同時,建設村級文化場所、農家書屋、黨建書架,傳承好的習俗,為群眾提供精神食糧,豐富了群眾的業(yè)余生活。
黨風正則民風淳。如今,在黨員干部的帶動下,鳳慶的社會風氣有了很大好轉,“5元禮金”的新風故事,普通群眾喜事新辦、喪事簡辦的新風尚,正在這片土地上上演,淳樸的社風民風正滋養(yǎng)著這片土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