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白家風不染塵,冰霜氣骨玉精神”。家庭文明是社會文明高塔的“累土”,千千萬萬個家庭的家風好,社會風氣才會好。家風是一個家庭的精神內(nèi)核,正如習總書記在會見全國文明家庭代表時強調(diào)“家庭不止是人民身體的住處,更是人們心靈的歸宿”。國以家為基,家以廉為貴,我們需要將清白家風視若瑰寶,讓“清白家風”煥發(fā)生命力和感染力,為千千萬萬家庭帶去和諧幸福,為國家發(fā)展、社會進步提供堅實基礎。
家風不染塵,重在傳承。從孔子庭訓“不學禮無以立”,到孔明誡子“靜以修身,儉以養(yǎng)德”,從晉代陶母退魚教子“為官清廉”,到朱子家訓“恒念物力為艱”,一個個家訓故事、一句句家風箴言,承載著貯備對后代的希望與囑托,也蘊含著豐富的人生智慧與美德。中國人自古以來重視家風建設,注重在家庭的言傳身教、耳濡目染中塑造子女的人生觀與價值觀。雖然時代在不斷變遷,但社會的道德要求與價值堅守未變,傳統(tǒng)家庭美德不應成為束之高閣的冰冷道理,讓其潛移默化更多心靈,全社會都會充滿風清氣正、和諧美好的正能量。
家風不染塵,關乎黨風政風。繼承和弘揚紅色家風,向來是共產(chǎn)黨人的堅定選擇。94歲的老革命家周智夫同志臨終前,執(zhí)意上交12萬元的“特別”黨費,篤定信仰令無數(shù)人欽佩,而他“不留金、不留銀、只給后代留精神”的純正家風,同樣讓人稱贊。為避免和同患心臟病的大女兒混用藥品,他讓女兒在藥瓶上貼上標簽,因為他的藥是公費保障的,不能“一人公費醫(yī)療,全家免費吃藥”;得知外孫要到美國讀書,他再三叮囑“學成之后一定要報效祖國”。愛黨愛國,不僅山高水長、光照后人,也讓共產(chǎn)黨人的精神家園更加豐沛。紅色家風的精神富礦,為我們修身齊家指引清晰方向。
家風不染塵,近在咫尺。良好家風離我們每一個人并不遙遠,發(fā)生在身邊的家風善行,觸動著社會風尚的共情。前段時間,重慶市忠縣金雞鎮(zhèn)傅壩村扶貧干部楊驊犧牲在了工作崗位上,媒體采訪父親楊志剛,曝光了這對父子的聊天記錄,一時間這對父子的對話在網(wǎng)絡上瘋傳,字里行間滿滿都是關心生活、工作指點、提醒廉潔,這些聊天記錄傳遞了家國大愛、傳承了家教,彰顯了親情倫理。父親的諄諄教誨,兒子的認真態(tài)度,讓人感動、讓人羨慕。這就是家風的魅力,傳承千年,讓崇德向善成為每個家庭的風尚,必能讓更多人在好家風的滋養(yǎng)中孕育更加美好的社會風氣。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diào)“無論時代發(fā)生多大變化,無論生活格局發(fā)生多大變化,我們都要重視家庭建設,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風”,這番話依舊在我耳畔,在廣大黨員干部的心中,我們更應該緊緊圍繞總書記講話精神,正家風,重家教,助推黨風政風。傳承古代優(yōu)秀家風的同時,弘揚身邊的正能量,讓這股清風滋潤每個家庭,走遍社會的每一個角落。(付曉慶)